县令尹侯亨夫德政碑诗
赫赫圣皇,思愈民瘼。
岂无多士,承宣祇若。
于惟尹侯,洵美且都。
荐膺膴仕,名实胥符。
蕞尔小邑,民贫土瘠。
侯之戾止,秉心无斁。
抚我疮痏,闵我耕桑。
衣之食之,弦诵琅琅。
瞻言百里,河水瀰瀰。
乃决乃防,乃正疆理。
有弊斯革,有利斯存。
民用实繁,载笑载言。
既奠我居,又宽我力。
伊谁之功,惟侯之德。
侯云遄归,我思何极。
何其有极,徵诸石刻。
岂无多士,承宣祇若。
于惟尹侯,洵美且都。
荐膺膴仕,名实胥符。
蕞尔小邑,民贫土瘠。
侯之戾止,秉心无斁。
抚我疮痏,闵我耕桑。
衣之食之,弦诵琅琅。
瞻言百里,河水瀰瀰。
乃决乃防,乃正疆理。
有弊斯革,有利斯存。
民用实繁,载笑载言。
既奠我居,又宽我力。
伊谁之功,惟侯之德。
侯云遄归,我思何极。
何其有极,徵诸石刻。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老百姓给一位叫尹亨夫的好县长写的感谢信。全诗用热情直白的语言,记录了这位县长如何把贫困小县治理得焕然一新。
开头先说皇帝心系百姓("赫赫圣皇"),派了很多官员("多士"),但尹县长特别出色("洵美且都")。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的不平凡。
中间具体写他的政绩:到一个又穷又小的地方("蕞尔小邑")后,他真心实意做事("秉心无斁")。像对待伤口一样细心治理民生("抚我疮痏"),关心农业("闵我耕桑"),让百姓吃饱穿暖("衣之食之"),还兴办教育("弦诵琅琅")。
特别生动的是治水部分:看着泛滥的河水("河水瀰瀰"),他亲自带队修堤坝、划地界("乃决乃防")。该废除的弊政果断废除("有弊斯革"),该保留的好政策继续推行("有利斯存"),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整天有说有笑("载笑载言")。
结尾感情真挚:现在县长要调走了("侯云遄归"),大家舍不得,就把他的功劳刻在石碑上("徵诸石刻"),让后人永远记住。最后两句反复说"何其有极",就像老百姓拉着县长的手不停说"您别走"一样,特别打动人。
全诗就像老百姓围在一起唠家常,你一句我一句地夸县长,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都是真情实感。通过治水、种地、读书这些具体小事,让我们看到古代一个好官的真实模样,比史书上的枯燥记录生动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