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一日西湖边的早春景象,以及诗人等待友人未至的怅惘心情。
前两句写景:西湖边处处梅花盛开,白雪点缀其间,苏堤上站着的人仿佛置身于翠绿的屏风中。这里用"翠屏"形容苏堤的景色,暗示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中间四句写时令与心境:水边传来歌舞鼓乐声,提醒人们元宵节将近;诗人感叹时光飞逝,自己已是白发老人。湖面烟雾缭绕,在傍晚呈现出碧绿色;桃树虽未开花,但已透出春天的红晕。这些描写既展现了早春特有的朦胧美,又暗含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点题:诗人站在落日余晖下的沙滩上,怅然若失地等待友人丁居士(敬身),却始终不见其踪影。"怅望同"三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流露出孤独之感。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早春的生机与诗人的孤寂形成巧妙对比,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深沉,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