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陈子复画扇戏题

长松荫高原,虚亭写清泚。
重重夕阳山,忽堕清谈里。
吾生溪壑心,苦受尘氛累。
时从笔墨间,涂抹聊尔耳。
亦知不疗饥,性僻殊事此。
有如鱼吹沫,不自知所以。
世人不相谅,调笑呼画史。
纷然各有须,缣素盈案几。
袜材真足厌,研吮良自耻。
经旬一执笔,累岁不盈纸。
交游怪逋慢,往往遭怒訾。
岂知书生为,未可俗工拟。
五日画一石,十日画一水。
虽无王宰能,此例自可倚。
陈君乃何人,亦自顾庸鄙。
一扇五更年,此负真缓矣。
吾方惧获怒,君顾得之喜。
一笑题谢君,贤于二三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画家文徵明为朋友陈子复的扇面画题写的,表面上幽默自嘲,实则表达了艺术家的坚持和文人雅趣。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1. 艺术理想与现实困境(前12句)
诗人用"长松""虚亭""夕阳山"描绘了一幅文人理想的山水画,表现自己渴望超脱尘世的心境。但现实中他不得不应付各种索画请求,用"鱼吹沫"形容自己画画时不由自主的状态,既无奈又真诚。

2. 创作态度与世俗冲突(中间12句)
诗人坚持慢工出细活("经旬一执笔"),但世俗之人不理解,催他快画。他用"五日画一石,十日画一水"表明自己学习唐代画家王宰的严谨态度,不愿像普通画匠那样草率应付。

3. 朋友知音难觅(最后8句)
唯独陈子复不催他,反而珍视他拖延五年才画完的扇面。这种理解让诗人感动,用"贤于二三子"称赞陈子复比那些催画的人强得多。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幽默化解无奈,比如自比"鱼吹沫"
- 通过对比(理想山水/现实催画)展现艺术家的两难
- 结尾点出知音可贵,升华主题
- 语言生动,比如"袜材真足厌"说画绢堆满桌子的烦恼

全诗道出了古今艺术家共同的困境:既要坚持艺术标准,又要应付现实需求。而真正的知音,会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