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驾临五台山的壮观场景,充满了皇家气派和宗教神圣感。
前两句写五台山的建筑景观:寺庙高低错落环绕着台怀镇,铁锁连接的台阶像大雁牙齿般整齐排列。这里用"雁齿"形容台阶的整齐美观,很有画面感。
中间四句展现宏大的空间感:代郡的云山连着朔方,北斗星仿佛把天空分成南北两半。上千人试着转动清凉石(佛教圣物),二月的祭祀仪式如同泰山封禅般隆重。这些描写既表现了五台山的地理位置重要,又突出了皇家仪式的庄严。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历代帝王都未曾到访的五台山,如今皇帝亲临并题词刻石。这是天意要让皇帝成为第一个在此留下墨宝的君主,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全诗通过空间描写(从地面建筑到星空)、数字对比(千夫对二月)、历史参照(百王未到)等手法,把一次皇家巡游写得气势恢宏,既赞美了五台山的佛教圣地地位,又歌颂了当朝皇帝的非凡成就。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