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司寇张景峰前辈罢官归韩城二首 其一

朝典推纠职,皇仁体好生。
事关同列忌,公视一官轻。
已抱回天意,休高去国名。
应同白司寇,家世说韩城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被罢官的官员张景峰的送别之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开篇点明身份
前两句说张景峰担任"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时,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朝典推纠职"),又心怀仁慈尽量宽恕犯人("皇仁体好生")。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态度,展现了其人格魅力。

2. 罢官原因
三四句揭示了罢官内幕:因为秉公办事得罪了同僚("事关同列忌"),但张景峰把官职看得很轻("公视一官轻")。这里既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批评,又突出了主人公的刚正不阿。

3. 离任态度
五六句写张景峰离任时的姿态:明明有改变局面的能力("已抱回天意"),却低调离开不博虚名("休高去国名")。这种不抱怨、不张扬的风度,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修养。

4. 巧妙用典
结尾把张景峰比作唐代著名司法官白居易("白司寇"),说他们同是韩城人。这个类比既赞美了张的政绩,又以同乡先贤作比,让送别显得亲切自然。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法律与仁心、权势与操守),塑造了一位正直官员的形象。虽然写的是罢官,却毫无怨愤之气,反而在平淡叙述中展现出主人公的胸襟气度,这正是古代送别诗的高明之处。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