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其二十八

安史扇余氛,河北成异域。
睢盱五十载,国威为之屈。
时维田侍中,精诚贯白日。
手挈六州归,力收叛藩■(骨或)。
时宰不睹机,捐之饱狂獝。
布也枕戈恨,悍卒宁见恤。
何以报君亲,刳心万事毕。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一段历史故事,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背景故事: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长期脱离中央控制,五十年来国家威严受损。诗中主角田侍中(田弘正)是个忠诚将领,他凭一腔热血收复了六个州,想要平定叛乱藩镇。但当时的宰相(时宰)缺乏远见,不仅不重用他,反而把他调离前线。结果田弘正被叛军杀害,他手下的士兵们也得不到朝廷体恤。

核心情感:诗人通过三个层次表达愤懑:
1. 对英雄的致敬:用"精诚贯白日"形容田弘正像太阳一样赤诚,徒手收复失地的壮举被比作"力收叛藩"(原诗缺字可能是"骨"字,指彻底铲除叛乱根基)。
2. 对昏官的控诉:"时宰不睹机"直接批评宰相不识人才,"捐之饱狂獝"说他把忠臣喂了豺狼(指田弘正被害)。
3. 对士兵的共情:最后六句用田弘正部将的视角,说他们带着"枕戈恨"(枕着武器睡觉的仇恨),但朝廷不体恤士兵。田弘正最终用最惨烈的方式"刳心"(剖心明志)完成了忠君报国的誓言。

现实映射:诗人表面写历史,实则暗讽当时朝廷对待边疆功臣的态度。最后"刳心万事毕"看似悲壮,实则藏着尖锐的讽刺——忠诚换来的只有牺牲。

诗句亮点
- "睢盱五十载":用"睢盱"(瞪大眼睛)形容百姓胆战心惊的五十年,画面感极强。
- "悍卒宁见恤":一个"宁"字(哪里会),道尽底层士兵的委屈。
- 全诗用"氛""域""屈""獝""恤""毕"等短促的入声字押韵,读来有种咬牙切齿的痛恨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