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姚叙卿的隐士在南京凤凰山下的草堂生活,展现了古代文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怀。
首联"凤凰台倚帝城隅,五马归来宅一区"点明草堂位置——紧邻南京城的凤凰台,用"五马"(古代太守的代称)暗示主人曾为官,如今归来隐居。这里用凤凰台这个历史典故(李白曾在此写下名篇),为草堂增添了文化底蕴。
颔联"兴寄自堪同谢傅,隐居何以学王符"用两位历史人物作比:谢安(谢傅)是东晋名相,虽居高位但心怀隐逸;王符是东汉隐士。诗人说姚叙卿既有谢安的雅兴,又有王符的隐逸风骨,将两种看似矛盾的人生态度完美融合。
颈联"航临骠骑新成馆,苑接江潭半带湖"描绘草堂环境:靠近新建的骠骑将军府邸(暗示与权贵为邻但不依附),又连接着江湖自然风光。这种"半隐半显"的选址,体现了主人既不离尘世又不陷俗务的智慧。
尾联"谁为清时频劝驾,十年功已赋三都"用"三都赋"的典故(西晋左思花十年写成《三都赋》引发洛阳纸贵),既赞美主人像左思一样才华横溢,又暗指其隐居期间仍在潜心创作。最后反问"谁还会在这清明盛世频频劝他出仕呢",实则暗示主人的隐居选择本身就是对太平盛世的另一种贡献。
全诗通过地理环境、历史典故和人物对比,塑造了一位大隐于市的高士形象。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凤凰台的传说、谢安王符的典故、左思的成就等文化符号,让读者自然感受到:真正的隐逸不是逃避,而是在红尘中保持精神独立,在闲适中成就文化理想。这种"隐于朝市"的境界,比深山独居更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