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草(一字起九字止)

草,如烟,复浸潦。
如缕如丝,閒愁堆不扫。
十里平芜远青,断肠偏在章华道。
王孙一去兮归未归,河畔萋萋却讶霜华早。

现代解析

这首《赋草》用草来比喻离愁,写得非常细腻动人。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草的形象变化 开头用"如烟"形容草色朦胧,像被雨水泡过一样湿漉漉的(浸潦)。接着说草像丝线般纤细,这些描写都在暗示:看似普通的草,其实承载着浓得化不开的愁绪。

2. 空间与典故的运用 "十里平芜"突然拉开视野,让读者看到广阔原野上延绵的青草。提到"章华道"(楚国的离宫之路)和"王孙"(贵族子弟),借用古人送别的典故,把个人愁绪升级为千古离别的共情。

3. 时间的残酷 最后两句最戳心:等待的人迟迟不归,转眼发现青草竟已结霜。这里用草的生命周期暗示等待的漫长,霜的出现突然打破"萋萋"的美好想象,让人惊觉时光流逝之快。

全诗妙在把"草"这个普通意象变成情感测量仪:草色从朦胧到青翠再到枯黄,对应着愁绪从酝酿到浓烈再到绝望的过程。特别是最后"霜华早"的转折,像突然惊醒的噩梦,把等待的煎熬感推到极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