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源诗

西征乃届此,山路亦悠悠。
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
滥觞何足拟,浮槎难可俦。
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
滔滔下狄(文苑作秋。)县,淼淼肆神州。
长林啸(文苑作笑。)白⑴兽,云径想青牛。
风归(文苑作扫。)花叶散,日举烟雾收。
直为求人隐,非穷辙迹游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西行至渭水源头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旅途见闻(前八句) 诗人来到渭水源头,山路悠长,看到地质奇观——同穴中喷涌出洪流。用"滥觞"(小水源)和"浮槎"(木筏)作对比,突显渭水源头的磅礴气势。湍急的水流撞击山石发出轰鸣,清澈的溪水从岩壁间倾泻而下,如同高楼飞瀑。

2. 壮阔远景(中间四句) 描写渭水奔流至狄县(或作"秋县"),最终汇入神州大地的浩渺气象。山林间传来野兽的啸叫,云雾缭绕的山路让人联想到道家仙人骑青牛的传说,为画面增添神秘色彩。

3. 归隐之志(最后四句) 风吹散落花,日出驱散晨雾,这些自然变化让诗人感悟:自己长途跋涉并非为了追寻前人足迹,而是真心向往隐士的生活。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追求的是隐逸的真谛,而非形式上的避世。

艺术特色: - 动静结合:既有"惊波鸣涧"的声响动态,又有"澄岸泻岩"的视觉静美 - 虚实相生:实写山水时插入"想青牛"的仙道联想 - 以小见大:从水源描写扩展到神州万象,体现胸怀气度

全诗通过对渭水源头的精彩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将山水游记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