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松庵(此以下三诗为章君三益赋)
太古有积翠,怪虬托窟宅。
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
爪擘层云开,夜攫明月食。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
路绝人罕到,一士卧空壁。
每从晨启扉,终日对森碧。
相看久无厌,稚子笑成癖。
昔自初览时,万松皆历历。
凉阴羃窗几,深黛滴岩石。
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
迩来坐庵中,一松了无觌。
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
坚朴藏大用,后凋秉天德。
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
好风忽相过,清音起寞寂。
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
爪擘层云开,夜攫明月食。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
路绝人罕到,一士卧空壁。
每从晨启扉,终日对森碧。
相看久无厌,稚子笑成癖。
昔自初览时,万松皆历历。
凉阴羃窗几,深黛滴岩石。
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
迩来坐庵中,一松了无觌。
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
坚朴藏大用,后凋秉天德。
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
好风忽相过,清音起寞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松树相伴的生活,通过松树的形象传递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松树的雄奇形象
开篇用夸张手法把松树比作"怪虬"(神话中的龙):树皮像龙鳞般粗糙,松针如戟般坚硬,树根撕裂云层,树梢仿佛能摘下月亮。这些描写赋予松树神话色彩,突出其历经风霜仍傲然挺立的生命力。"忍冷冬不蛰"一句特别点明松树不畏严寒的品格。
第二层:人松相伴的日常
诗中隐士住在空寂的山壁间,每天推开门就能看到苍翠的松林。最初他仔细观赏每棵松树的形态("万松皆历历"),松荫投在窗上,青黑色染透岩石。但后来发现这种观察太停留在表面,就像普通人只关注物品的外表("肉眼观,玩物滞迹")。
第三层:精神共鸣的升华
隐士最终达到"看松不是松"的境界:坐在屋里不再刻意观察,却能感受到松树的神韵。松树的"后凋"特性(寒冬不凋零)被提升为一种天赐的品德,象征着内在的坚韧。当人与松的精神相通时("幽怀与俱化"),连风吹过松枝的沙沙声都显得格外清澈。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把常见的松树写出超凡脱俗的气质,通过隐士从"看形"到"悟神"的转变,告诉读者:真正珍贵的品质需要用心去体会,而非用眼睛观察。松树在这里既是自然景物,也是人格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