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浩叹》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联“鼻浊哀吟倦,空怀浩叹盈”直接点题,诗人因鼻塞(或比喻现实的不顺)而疲惫叹息,内心充满无奈和感慨。
颔联“心同注钩怯,功比画墁轻”用两个比喻:心像弯曲的钩子一样畏缩(形容内心压抑),功劳却像粉刷墙壁一样微不足道(比喻努力不被重视)。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力感。
颈联“俗态惊狙怒,刚肠谢鹜争”进一步描写现实:世俗之人像受惊的猴子一样易怒(形容人心浮躁),而诗人自己则像厌恶争抢的野鸭,不愿同流合污。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和自身高洁品格的坚持。
尾联“淹回江外客,日夕望尧旌”是情感的升华:诗人像漂泊在外的游子,日夜期盼着明君(“尧旌”象征理想中的贤明统治)。这里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内心的苦闷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期待。语言虽含蓄,但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