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高峣山过夜时看到的清晨景色,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山间宁静而灵动的美。
开头两句交代背景:诗人独自住在高峣山,远远听见水边寺庙的钟声。这种远距离的声音描写,立刻营造出空旷寂静的氛围。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黎明时分的景象:
- 稀疏的灯光像青色萤火虫粘在墙壁上,这个比喻既写出灯光的微弱,又带着神秘感
- 西沉的月亮把青翠的山峰映照得更加幽深,"翠沉"二字让月光有了重量感
- 闪烁的星光下,萤火虫穿梭在竹林中,这个细节捕捉到山间特有的生机
- 潮水声里,白鹤在松树间起舞,把声音和动作完美结合
最后两句描写天亮后的湖面:
- 明亮的湖水像刚打开的镜子,这个比喻突出湖面的平静清澈
- 最妙的是水中倒映的木芙蓉,不仅色彩鲜艳,更通过"倒影"让整个画面立体起来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深夜到黎明,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把山间景色的变化写得既安静又充满动感。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读者感受到他独处山中的那份宁静愉悦。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