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庄贤良赴召试
丙午陂当复,王春瑞习占。
龙楼上宝册,鹤诏下穷檐。
地脉通闽蜀,人才出老严。
定羞新学曲,只守旧心潜。
剩想尧眉乐,深垂舜目谦。
有怀天变数,无计士风廉。
庶证方如此,君行得滞淹。
六题聊复尔,制策待韬钤。
久噎须详吐,沈疴与痛砭。
一扶媮意立,尽解结喉箱。
人士回生气,乾坤振绝焰。
宏开九县赤,永息万方黔。
治世吾何用,媸人影自嫌。
弃荆宜入蜀,比素讵将缣。
逐食俱随雁,论心偶类鹣。
雅怀钦粹淑,盛事惬窥觇。
从此迟为圃,它年说作监。
因声到邛僰,市肆觅疏帘。
龙楼上宝册,鹤诏下穷檐。
地脉通闽蜀,人才出老严。
定羞新学曲,只守旧心潜。
剩想尧眉乐,深垂舜目谦。
有怀天变数,无计士风廉。
庶证方如此,君行得滞淹。
六题聊复尔,制策待韬钤。
久噎须详吐,沈疴与痛砭。
一扶媮意立,尽解结喉箱。
人士回生气,乾坤振绝焰。
宏开九县赤,永息万方黔。
治世吾何用,媸人影自嫌。
弃荆宜入蜀,比素讵将缣。
逐食俱随雁,论心偶类鹣。
雅怀钦粹淑,盛事惬窥觇。
从此迟为圃,它年说作监。
因声到邛僰,市肆觅疏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送别朋友庄贤良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既有对朋友的鼓励,也暗含对时局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的吉祥预兆
前四句用"丙午陂当复"(天干地支纪年,暗指时机成熟)、"龙楼""鹤诏"(皇帝召见的象征)等意象,营造庄重氛围,暗示朋友此次赴考是顺应天时、承载期望的使命。
2. 对人才的赞美与叮嘱
"地脉通闽蜀"比喻朋友学识贯通南北,"定羞新学曲"则委婉提醒:不要为了迎合考官而改变初心,要保持自己的质朴本色。这里既有对朋友学问的肯定,也有对科举浮躁风气的批评。
3. 对治世的期待
中间部分"庶证方如此"到"永息万方黔"像一段慷慨陈词:通过"久噎须详吐"(积弊需要彻底革除)等比喻,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希望朋友若能中第,能助力国家振兴,让百姓("万方黔"指黎民)脱离苦难。
4. 送别的情谊与自嘲
最后十几句回归送别主题:诗人自比"媸人"(丑人),谦称自己无用,而用"逐食随雁"(像候鸟觅食般奔波)、"论心类鹣"(心灵如比目鱼般契合)等生动比喻,既写科举士子的普遍困境,也突出二人志同道合的友情。结尾"市肆觅疏帘"的想象,暗示期待朋友高中后仍能保持淡泊之心。
全诗亮点
- 比喻鲜活:把治国比作治病("沈疴痛砭"),把理想政治比作"九县赤"(阳光普照),复杂思想变得形象可感。
- 双重情感:表面是送考祝福,深层藏着对科举制度、社会风气的反思,体现宋代文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警惕名利腐蚀的矛盾心理。
- 朋友情谊:没有浮夸吹捧,而是诚恳叮嘱"守旧心潜",这种君子之交的坦率尤为动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把个人命运(赴考)、友情(送别)、社会理想(治国)三层主题自然融合,既有宏大气象,又有细腻情感,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典型情怀。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