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黄诗①
焚黄,焚黄,焚黄来秋冈。
幽坟残毁不可见,菅茅满岭枯苍苍。
唯有西风无日夜,吹茅之浪弥天长(一解)。
焚黄,焚黄。
东家昨日焚黄早,馀灰断纸犹温燠⑴。
西家今日焚黄迟,携鞭挈纸步如捣(二解)。
焚黄,焚黄。
旧径棘刺覆,向前驱我足。
我足跛以前,棘刺挂我肉。
焚黄终至我坟前,隳身一跪躯已仆(三解)。
焚黄,焚黄,焚黄烟袅袅。
向年焚此黄,翁魂随烟渺。
今年焚此黄,我魂随烟到。
烟去何茫茫,人生同此道(四解)。
焚黄,焚黄。
卧翁之墓侧,抚翁墓之土黄。
生何足惜,死何足伤。
捉杯以饮,恸哭于旁(五解)。
幽坟残毁不可见,菅茅满岭枯苍苍。
唯有西风无日夜,吹茅之浪弥天长(一解)。
焚黄,焚黄。
东家昨日焚黄早,馀灰断纸犹温燠⑴。
西家今日焚黄迟,携鞭挈纸步如捣(二解)。
焚黄,焚黄。
旧径棘刺覆,向前驱我足。
我足跛以前,棘刺挂我肉。
焚黄终至我坟前,隳身一跪躯已仆(三解)。
焚黄,焚黄,焚黄烟袅袅。
向年焚此黄,翁魂随烟渺。
今年焚此黄,我魂随烟到。
烟去何茫茫,人生同此道(四解)。
焚黄,焚黄。
卧翁之墓侧,抚翁墓之土黄。
生何足惜,死何足伤。
捉杯以饮,恸哭于旁(五解)。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焚黄"(烧纸钱祭祖)为线索,通过五个层层递进的场景,展现了一个跛脚祭扫者触目惊心的祭祖过程,深刻揭示了生死无常的苍凉主题。
第一段用荒坟、枯草、西风三个意象,勾勒出坟地荒芜凄凉的景象。特别是"吹茅之浪弥天长"这句,把风吹茅草的动态比作海浪,突出环境的萧瑟。
第二段通过对比手法:东家祭扫早(纸灰尚温)与西家祭扫迟(步履蹒跚),暗示时间流逝与生命差异,为下文主角出场铺垫。
第三段镜头聚焦到主角身上。用"棘刺挂我肉"这样血淋淋的细节,配合"跛足""仆倒"的动作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祭扫者的艰难,仿佛能看到他踉跄前行的身影。
第四段是全诗转折点。通过去年/今年、父亲/自己的对比,突然点明生死轮回的主题。"人生同此道"五个字,道出所有人都逃不过的生命规律。
最后一段达到情感高潮。祭扫者直接躺在坟边,与黄土对话。"生何足惜,死何足伤"看似豁达,但紧接着的"恸哭"又暴露了难以释怀的悲痛,这种矛盾心理特别打动人。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景(荒坟)到中景(他人祭扫),再到特写(主角艰难前行),最后是内心独白。语言看似简单重复"焚黄",实则像锤子般一下下敲击读者心灵,让人感受到生命最原始的苍凉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