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寺作

万树纳幽光,峰顶日初到。
寺楼人始启,四岭鸟群噪。
钟磬隐虚堂,蔬水荐僧灶。
门与道人别,径有脩篁导。
邅回将出谷,阴森犹入奥。
返瞻昨履地,木末一峰冒。
玆生入世网,空王实先觉。
岂不被声闻,所病无持操。
是以云栖门,坚持一佛号。
要取同趋归,非谓异宗教。
眷焉顾其室,喟然发中悼。
焚和从一念,系物沮高蹈。
既厌流俗靡,岂耽山水乐。
终辞弱丧情,属为知者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离开云栖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的交织,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佛门清净的向往。

开篇用"万树纳幽光"等四句,生动刻画了山寺晨景:树木沐浴晨光,山顶刚迎来日出,僧人刚打开寺门,山鸟开始喧闹。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与生机。

中间部分写离开寺庙的过程:听到隐约的钟声,看到僧人准备斋饭,与道友告别,沿着竹林小径下山。这里"阴森犹入奥"等句,既写山路幽深,也暗喻佛法的深奥。回头望见寺庙在树梢间若隐若现,这个细节充满画面感。

后八句是全诗的思想核心。作者坦言自己虽然明白佛法真理("空王实先觉"),却难以摆脱世俗束缚("入世网")。他赞赏云栖寺僧人专心念佛的修行方式,认为各种宗教最终殊途同归。最后感叹自己既厌恶世俗浮华,又不能真正享受山水之乐,处于矛盾之中。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景物描写细腻传神,让读者看到生动的山林晨景
2. 情感真挚,毫不掩饰地展现内心的挣扎
3. 思想深刻,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4. 语言平实却富有意境,如"木末一峰冒"这样简单却形象的描写

这首诗适合现代读者理解,因为它探讨的"世俗与超脱"的矛盾,是古今相通的永恒命题。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很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