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叫"桃源县"的荒凉小县城,通过对比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表达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落差。
前两句写实景:春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这里的土地贫瘠荒芜,连野草都枯萎了("废绿春荒")。县城坐落在河边("河壖"),小得连城墙都没有。这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破败萧条的小县城形象。
后两句转入讽刺:传说中的武林(这里代指桃花源)的鸡狗要是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嘲笑这个徒有虚名的地方。诗人用"浪得名"三个字点题——这个号称"桃源"的地方,与陶渊明笔下那个美好祥和的世外桃源形成强烈反差,充满了现实的苍凉感。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一个地名引发的联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没有直接抒情,但荒芜的土地、缺失的城墙、想象中的鸡犬嘲笑,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讽刺。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