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独行便上偶至清修寺

溪南野寺幽,巾舄偶相求。古道多黄叶,残僧半白头。

远村高鸟暮,灌木乱蝉秋。此地茅堪剪,吾将卜隐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独行时偶然来到清修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淡泊的隐逸情怀。

前两句写诗人偶然来到溪南的野寺。这里的"野寺"说明寺庙位置偏僻幽静,"巾舄"(头巾和鞋子)代指诗人自己,用"偶相求"表达这是一次随性的探访。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日寺院的景象:古道上铺满黄叶,年迈的僧人头发花白;远处村庄上空暮鸟归巢,灌木丛中秋蝉鸣叫。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而静谧的秋日氛围,既有时间的流逝感(黄叶、白头),又有自然的生机(鸟、蝉)。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觉得这里很适合隐居("茅堪剪"指可以修建茅屋),表达了自己想要在此隐居的愿望。"卜隐丘"就是选择隐居之地的意思。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通过寻常的秋景描写,传递出诗人向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心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一次偶然的漫步,就能发现理想的栖居之所,体现出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