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长老悠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开头两句"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直接点明主题:住在山里的人永远不会厌倦山居生活,林间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更增添了山中的生机。这里用鸟鸣声衬托出山林的宁静美好。
中间四句用四个生动的画面展现山居生活的惬意:
- "月入潭心白":月光照在潭水中央,清澈透亮
- "花明谷口閒":山谷入口处野花盛开,显得格外悠闲
- "采薪能自至":可以自己砍柴做饭,自给自足
- "流水不知还":溪水自顾自地流淌,不问归处
这些画面共同勾勒出一幅与世无争、恬淡自然的山居图景。
最后两句"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是点睛之笔:听说长老想要去看大海,那么再高的山峰也愿意攀登。这里既表达了长老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也暗含了作者对隐士超脱境界的赞美。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山林景物的白描,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闲适自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诗人用简单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读者感受到返璞归真的生活之美。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