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人,对人生和家乡的感慨。
前两句直接点出主题:在外打拼十年,厌倦了世俗的纷扰,却一事无成,只看到白发又添了几根。这里“厌红尘”不是讨厌世界,而是对奔波生活的疲惫,“功业无成”则带着无奈和自嘲。
三四句更细腻:梦里恍惚间忘了自己是异乡客,醒来却发现只有影子相伴。这种孤独感非常真实,梦里短暂的温暖和醒后的冷清形成对比,让人心疼。
五六句用景色烘托心情:夕阳下的梁园(泛指他乡)草木衰败,而细雨中的沁水(可能指故乡)却春花闲开。一衰一荣,暗示他乡的凄凉和故乡的美好,但他却回不去。
最后两句是自嘲:马儿走过的路不知多少回了,连溪山都在笑话我这个迟迟不归的人。这里的“笑”不是嘲笑,而是带着一种亲切的调侃,仿佛故乡的山水都在呼唤:你怎么还不回来?
整体来看,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的语言,把漂泊者的疲惫、孤独、思乡写得深入人心。没有夸张的悲伤,只是淡淡诉说,却让每个在外打拼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