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通过强烈对比展现奇幻的想象力。
前两句"海峤风高云散卤,塞垣寒极地生硝"勾勒出边塞苦寒之地的景象:海边山崖狂风呼啸,吹散了带着咸味的云;北方边关严寒刺骨,连土地都冻出了硝霜。这两句用"卤"(盐分)和"硝"(霜花)两个具体意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刺骨的海风和边关的严寒。
后两句"雨花满坐来天女,宝唾乘空下阿娇"突然转入神话般的场景:天女散花般的美景中,花瓣如雨洒落;仿佛看见传说中的美人阿娇从空中飘然而下,连她的话语都化作珍宝坠落。这里用"雨花"和"宝唾"两个充满仙气的意象,与前文的苦寒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现实与幻想无缝衔接:前半是真实的边塞风光,后半转入神话想象,通过"云散"与"乘空"的关联,让场景转换自然流畅。这种从艰苦环境中迸发出的浪漫幻想,正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精神世界的写照,展现出苦中作乐的豁达情怀。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