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上元宰胡俊明蒋山勤老唱和古风

竺教流传入中土,以相求之无自可。
达磨西来直指心,拟议之间已蹉过。
皮髓谁分深浅机,祖祢翻贻子孙祸。
钟山禅老真可人,高唱宗风震江左。
学流云集欲何为,佛祖要须自心作。
宰官倥偬牒讼间,偷暇相从还作么。
也知襟抱素相亲,更把篇章迭酬和。
词严义密读难晓,字顺文从识皆妥。
应怜孤陋方杜门,亦欲追随良未果。
故将佳句寄幽人,此意勤渠滋愧荷。
谈空摩诘无一言,听法文殊非两个。
若将情解议真如,明眼人前应看破。
世间万法互低昂,正若旋轮与推磨。
随时俯仰乃善谋,就中拙者无过我。
九折羊肠欲着鞭,万里沧溟思纵柁。
只今行年四十馀,已觉衰颓多坐卧。
平生作具何所施,尽以付之一弄火。
回光返照默自参,妙湛本然无点涴。
公方齿壮志气豪,正可立功同魏颗。
胡为亦复味禅那,坐视轩裳如絷锁。
莲社庄严清净池,丈室含容高广座。
他时共结香火缘,心期耿耿当非颇。
为余稽首问勤师,如师材德诚磊砢。
钓龙罗凤大江滨,法器谁为语无堕。
庭前倘有立雪人,我欲因风致三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与两位朋友(胡俊明和蒋山勤老)的唱和之作,主题围绕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感悟展开。全诗语言平实却富有哲理,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对禅宗的思考
开篇提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但真正的禅宗精髓(达摩"直指人心"的智慧)往往被后人过度解读而失去本真。诗人用"皮髓谁分深浅机"比喻后人争论禅宗表面形式(皮)和核心思想(髓)是徒劳的,这种争论反而让禅宗真谛被埋没。

2. 赞赏友人的禅悟
诗中特别称赞蒋山勤老("钟山禅老")是真正懂禅的人,他的见解能震动江南佛教界。但诗人强调:学佛不能盲目追随他人,必须自己用心体会("佛祖要须自心作")。

3. 官场与修行的矛盾
作为官员的朋友们("宰官")在繁忙公务中抽空研究禅理,诗人既欣赏这种追求,又用"偷暇相从还作么"略带调侃——暗示这样碎片化的修行难有成效。

4. 人生感悟
后段转为对生命的思考:四十多岁的诗人感到身体衰退("已觉衰颓多坐卧"),把平生所学比作"一弄火"(短暂的火花)。他认为世间万物如同"旋轮与推磨"循环往复,聪明人会顺应时势("随时俯仰乃善谋"),而自己选择笨拙地坚守本心。

5. 对朋友的期许
最后劝勉正值壮年的朋友:与其沉迷禅理("味禅那"),不如像名将魏颗一样建功立业。但同时也期待未来能一起修行("共结香火缘"),并请朋友代他向勤老禅师致敬。

诗歌亮点
- 用"钟山禅老震江左"等生动比喻展现人物魅力
- "旋轮与推磨"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说明世事规律
- 既有"尽付一弄火"的洒脱,又有"万里沧溟思纵柁"的豪情
- 结尾对朋友的劝诫展现了真挚情谊

全诗将禅理、仕途、人生衰老等话题自然融合,既有智者看透世事的通透,又保留着对朋友的热忱期待,读来既有哲理又不失人情味。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