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重访半山寺时的感慨,用简单自然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悟。
前两句"霜松雪竹老重寻,南荡东陂水自深"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环境:历经风霜的松树、覆雪的竹林,还有幽深的池塘。这些景物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
后两句"凤去宅存谁与住,不如作寺免伤心"是诗的核心。诗人用"凤去"比喻重要人物的离去,虽然房屋还在,但已物是人非。最后提出一个豁达的解决方案:与其为失去而伤心,不如把这里改作寺庙,让精神有所寄托。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常见的自然景物暗示人生哲理
2. 通过对比"凤去"和"宅存"展现物是人非的怅惘
3. 最后给出一个超脱的解决之道,体现佛家智慧
4. 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让读者在简单文字中体会深刻情感
这种面对失去时的豁达态度,以及将伤感转化为精神寄托的智慧,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