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乾,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旅人,在长江沿岸听到当地楚地民歌《竹枝歌》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楚地百姓的艰辛生活,以及歌声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1. 开篇的漂泊感(前四句)
诗人乘船远行,还没到楚地,却已听到楚地方言的歌声。楚地方言听起来嘈杂难懂,但江上的明月和风露,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的氛围。这里用"不至楚"却"闻楚语"的矛盾,暗示诗人虽未到目的地,却已感受到异乡的气息。

2. 楚地百姓的生活图景(中间大部分)
诗人停船靠岸,看到几户茅屋竹篱的人家。当地人默默劳作,却齐声唱着悲凉的《竹枝歌》。诗中详细描绘了楚地百姓的苦难:
- 男人冒着危险在长江钓鱼,种地时还要提防野兽
- 当地风俗与中原不同,女孩不急着出嫁,很多人头发白了还在辛苦打水砍柴
- 上山砍柴会被荆棘划伤,背水过溪要面对湍急的黑暗水流
- 天冷时砍柴把手冻裂,背着重物回家时双腿发软
- 深山潮湿闷热却突然变冷,夜里没有厚衣御寒
这些细节像纪录片镜头,真实展现了底层人民"全年无休"的艰辛。

3. 歌声的感染力(最后部分)
江上往来的商船热热闹闹,但远行的游子听到这歌声却忍不住落泪。诗人说自己离家千里,独宿空船时听到这哀怨的歌声,思乡之情更浓。最妙的是结尾——其实听歌的人也不知道唱歌的人到底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所有异乡人一听就会哭。这说明《竹枝歌》的魔力在于它能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漂泊之苦。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
- 用"他乡人的眼睛"观察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发现其中不易被注意的坚韧
- 悲凉的歌声与热闹的市集形成对比,显示繁华背后的民生疾苦
- 最后将个人乡愁升华为所有漂泊者的共鸣,说明好音乐能跨越地域直击人心

就像今天我们听到某些民谣会突然想家一样,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民间艺术,永远承载着最真实的生活重量。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