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宗伯徐公作

旧标通德宛如斯,屈指登堂十四期。
不为龙门孤转峻,自缘狐性老多疑。
谈深忽出忧天语,病久方知荷帝私。
试捻霜髭两相问,于今得似秣陵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拜访老友徐阶(曾任礼部尚书,尊称"大宗伯")后所作,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两位老人重逢时的复杂心境。

前四句写拜访场景:看到老友家门上"通德"的旧匾额依然如故,算来已有十四年没来拜访了。这里用"龙门"比喻徐阶原本崇高的官位,但诗人解释自己疏于往来并非因为对方地位太高,而是因为自己像老狐狸般多疑谨慎的性格——这其实是种自嘲,暗示在政治风波中不得不小心处世。

后四句转入深谈:老友间倾心交谈时,徐阶突然说出忧国忧民的话,让诗人感受到他虽久病在身却仍心系朝廷恩遇。最动人的是结尾:两位白发老人互相端详,捻着胡须问对方——我们现在还能像当年在南京(秣陵)时那样意气风发吗?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老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也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淡淡感伤。

全诗妙在将政治隐喻("忧天语")、人生感慨("霜髭")与日常场景(捻胡须)自然融合,通过"十四年""老多疑"等时间意象,传递出知识分子在官场沉浮中既坚守理想又不得不谨慎行事的矛盾心理。最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捻须动作,让沉重的历史感顿时变得亲切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