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仁义寺

寺以仁义名,当求仁义实。
祇在毫釐间,遂分儒与释。
千载几万言,未能合为一。
大笑出门去,莫问成陈迹。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挂什么招牌不重要,关键要看实际怎么做。

开头两句直接点题:寺庙挂着"仁义"的招牌,那我们就该看看它到底有没有真仁义。就像现在有些店叫"诚信超市",我们自然要看看它是不是真诚信。

中间四句说出了全诗的核心观点:儒家和佛家的区别其实就在很细微的地方(就像毫米的差别),但千百年来人们写了无数文章,还是没能把两家的思想真正统一起来。这说明理论和实践常常是两回事,嘴上说得再好听,行动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最后两句最精彩:诗人看透了这个现象,潇洒地大笑离开,说这些争论都会成为过去式。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人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会觉得没必要较真。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不要被表面名号迷惑,要看实际行为;不要陷入无休止的理论争辩,要有实践精神;对世间纷争不妨豁达些。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比如看待网红店、名人设、网络争论时,都可以想想这首诗的智慧。

吕午

(1179—1255)徽州歙县人,字伯可,号竹坡。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历知馀杭、龙阳县,有政绩。累拜监察御史,疏论切直,独立无党。迁浙东提刑,复为监察御史,屡为史嵩之所忌。官至中奉大夫。有《竹坡类稿》、《左史谏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