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年首夏患足疾六月淫雨大作狱屋中水深二尺许囚板漂没六七日始退重此湿感不能步履今一载矣殊觉衰惫恐倏殒灭为十招魂以自慰卧起慷慨援笔立就词固不能尽工也丁未年四月二十五日作 其五
百感摧剥,寸衷消毁。
长守圜扉,满腔赤泪。
有觉残生,无涯谴祟。
发发回风,滔滔逝水。
魂如不来,伊谁为类。
呜呼魂兮魂兮,孚我以心。
人生遭际,往古来今。
长守圜扉,满腔赤泪。
有觉残生,无涯谴祟。
发发回风,滔滔逝水。
魂如不来,伊谁为类。
呜呼魂兮魂兮,孚我以心。
人生遭际,往古来今。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长期被关押的囚徒的痛苦心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百感摧剥"像被刀刮一样痛苦,"寸衷消毁"连内心都被消磨殆尽。牢房积水淹没床板("囚板漂没"),潮湿让他腿脚瘫痪一年无法行走。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被恶劣环境摧残到奄奄一息的人。
2. 孤独绝望的呼号
"魂如不来,伊谁为类"是诗眼——如果魂魄都离我而去,我还算个人吗?用"回风""逝水"比喻生命流逝,反复呼唤"魂兮"就像溺水者抓救命稻草,透露出极度的孤独感。
3. 穿越时空的共鸣
最后四句突然跳出个人遭遇,上升到对所有人命运的思考。无论古今,人生都可能遭遇不公("谴祟"指无妄之灾),这种普遍性让诗歌有了更深刻的力量。
全诗最震撼的是用具体细节(泡水的牢房、瘫痪的双腿)支撑起宏大命题,让读者既能感受到铁窗内的真实痛苦,又能联想到更广泛的人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