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县学教谕苏如愚先生谦恭乐善待予如师在任四年以母丧去职作诗以赠云
白发慈亲福寿终,家山有赋托冥鸿。
蓬莱影没仙游旆,泮水声残讲席钟。
萱草生寒愁满眼,蓼莪哀赋泪填胸。
儒官归去征衫旧,须记灯前密密缝。
蓬莱影没仙游旆,泮水声残讲席钟。
萱草生寒愁满眼,蓼莪哀赋泪填胸。
儒官归去征衫旧,须记灯前密密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苏如愚的赠别诗,表达了对老师离任的深切不舍和对老师孝心的敬佩。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感人的师生情谊。开头写老师的母亲去世("白发慈亲福寿终"),老师必须离职回乡守孝。学生想象老师像远飞的鸿雁("冥鸿")一样离开学堂,曾经充满生气的教室("蓬莱"指学堂,"泮水"是学宫前的池水)突然变得冷清,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和钟声。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景物表达哀伤:看到萱草(象征母亲的草)就想起老师失去母亲的痛苦;读到《蓼莪》这首讲孝道的古诗时,更能体会老师的心情。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学生叮嘱老师:您穿着旧官服回乡时("征衫旧"),一定要记得您母亲当年灯下为您缝衣的深情啊!(化用"慈母手中线"的典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学堂景物变化侧面表现离别之痛
2. 通过萱草、缝衣等日常事物,把抽象的孝道变得具体可感
3. 结尾的叮嘱既体现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又巧妙歌颂了老师的孝心
4. 全诗没有直接说"舍不得",但每句都透着真挚的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