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词饮客子湖楼作
祢衡点笔题鹦鹉,蚁视王侯挝羯鼓。
我亦天涯淡荡人,古来何地无黄祖。
鹦鹉湖,鹦鹉楼,沈郎才调尽风流。
重阳不雨菊花好,况有琼杯消百忧。
人生一度几盈缺,昔向东吴走西越。
读书万卷济何事,满眼干戈羞白发。
君不见楼前湖水知我心,起立苍茫望秋月。
我亦天涯淡荡人,古来何地无黄祖。
鹦鹉湖,鹦鹉楼,沈郎才调尽风流。
重阳不雨菊花好,况有琼杯消百忧。
人生一度几盈缺,昔向东吴走西越。
读书万卷济何事,满眼干戈羞白发。
君不见楼前湖水知我心,起立苍茫望秋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喻今,通过历史人物祢衡的遭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头用祢衡的典故:祢衡是东汉名士,才华横溢但性格狂傲,曾当众羞辱曹操。这里用他题写《鹦鹉赋》和轻视权贵的故事,暗示诗人自己也是个不拘礼法、傲视权贵的人。"蚁视王侯"把权贵比作蝼蚁,显得十分狂放。
中间部分写现实感慨:诗人说自己也是个漂泊天涯的洒脱之人,但自古以来哪里没有迫害才子的"黄祖"(指杀害祢衡的军阀)。这里用"黄祖"代指所有迫害人才的当权者。接着描写眼前美景:鹦鹉湖畔的楼台,才子风流,重阳佳节菊花盛开,美酒消愁。但马上转折:人生短暂,自己四处漂泊,读万卷书却无力改变战乱频仍的现实,只能羞愧地看着白发渐生。
结尾情景交融:楼前湖水仿佛懂得诗人心事,他起身望着秋月,苍茫夜色中充满无限忧思。这个画面既孤独又壮阔,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融为一体。
全诗特色在于: 1. 用历史人物自比,既显才情又暗含愤懑 2. 美景与忧思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内心矛盾 3. 最后望月场景极具画面感,余韵悠长 4. 语言豪放中见深沉,既有"蚁视王侯"的狂傲,也有"满眼干戈"的沉痛
诗人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出战乱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空有才华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在酒与月中暂得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