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漫士题方壶效米小景

暮云春树意俱閒,鹤上瑶笙去不还。
梦觉屋梁残月曙,半帘空翠米家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意境。

前两句"暮云春树意俱闲,鹤上瑶笙去不还"勾勒出一个闲适自在的世界:傍晚的云彩和春天的树木都显得那么悠然自得,白鹤乘着仙乐飞向远方不再回来。这里用鹤飞走的意象,暗示了远离尘世烦扰的向往。

后两句"梦觉屋梁残月曙,半帘空翠米家山"从梦境转到现实:诗人从梦中醒来,看见房梁间挂着破晓时分的残月,透过半卷的竹帘,望见远处米芾风格的青山若隐若现。"半帘"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既写出了清晨朦胧的视觉感受,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全诗最妙的是把现实景物和艺术风格自然融合。米芾是宋代著名画家,以水墨晕染的"米点皴"画法闻名。诗人清晨看到的远山,就像米芾笔下的山水画一般空灵秀美。这种将生活景象艺术化的写法,让普通风景也有了超凡脱俗的韵味。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通过云、树、鹤、月、山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