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 其十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

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苏轼去玉女洞取水的趣事,背后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观察。

开头说现在社会上欺骗成风,连市场交易都要靠竹契(类似合同)来防骗。但没想到在终南山下取个泉水,居然也要做记号防伪——他把竹片劈成两半,和寺庙各持一半作为取水凭证。

接着用典故对比:古人能尝出淄河渑河水的区别,像分清白鹤和野鸭一样容易。而苏轼自嘲没这本事,只能靠竹符验真伪。但他转念一想:万一打水的人比竹符还聪明,造假怎么办?最后干脆放弃防备,长叹一声作罢。

全诗妙在把日常小事写出哲理:防不胜防时,不如豁达些。既调侃了当时社会的信任危机,又透出苏轼特有的幽默和通透——知道人性复杂,但选择不较真。这种"认真准备又洒脱放弃"的反差,正是苏轼面对生活难题的智慧。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