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①驾部江州

内史九江行,潦收波已清。
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
野色连葭菼,秋香荐橘橙。
寒潮如特送,不肯过湓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前往江州的情景,充满了秋日江边的宁静美感与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内史九江行,潦收波已清"用简洁的语言交代背景:友人(内史)要去九江,此时秋雨停歇(潦收),江水清澈平静。这里通过"波已清"三字,既写实景又暗喻送别时澄澈的心境。

中间两联尤为生动:
"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是虚写,想象友人乘船(鹢舟)远行时,能望见九江著名的香炉峰。一个"迎"字让山峰有了人情味,仿佛在欢迎远客。

"野色连葭菼,秋香荐橘橙"则实写眼前秋景:芦苇(葭菼)连绵的江岸,空气中飘着柑橘的清香。诗人用嗅觉(秋香)和视觉(野色)构建出立体的秋日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尾联"寒潮如特送,不肯过湓城"最是巧妙。说寒冷的江潮好像也在特意送行,到了湓城(九江古称)就不肯再往前了。这里把自然现象拟人化,潮水的"不肯"其实是诗人不舍之情的投射,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惆怅。

全诗没有直抒胸臆的伤感,而是通过清澈的江水、远方的山峰、摇曳的芦苇、清甜的橘香,以及那多情的寒潮,将送别之情融入秋景,读来余韵悠长。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蓄表达。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