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三峰

上人瞿昙裔,律身玉无瑕。
力究毗尼论,注汪海无涯。
振锡复何许,三峰隐苍霞。
堂上大道师,灵芝发根芽。
相见涌法施,冬冬鼓声挝。
上人从之游,勿惮岁月遐。
坐待霜露熟,香风散天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修行之路,充满禅意和自然之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高僧的形象 开篇用"玉无瑕"形容僧人品德纯净,像无瑕美玉。他深入研究佛经(毗尼论),学问如大海般深广。"振锡"指僧人拄着锡杖云游,最终选择在三峰山(苍霞笼罩的幽静之地)修行,展现超脱世俗的形象。

2. 修行场景 诗中用"灵芝发根芽"这样充满生机的意象,暗喻高僧的佛法教导能让弟子开悟。"冬冬鼓声"让人仿佛听到寺院庄严的法器声,营造出宁静肃穆的修行氛围。

3. 修行哲理 最后六句是核心劝勉:诗人鼓励僧人不要畏惧修行岁月的漫长("勿惮岁月遐"),用"霜露熟"比喻功到自然成,等到修行圆满时,就会像花香随风飘散般普度众生("香风散天葩")。这种"水到渠成"的智慧,对现代人克服焦虑也有启示。

全诗妙在将抽象佛法具象化:用"灵芝""香风"等自然景物比喻佛法修行,用"鼓声"唤醒读者听觉想象,使深奥的佛理变得可感可知。诗中那份专注当下、静待花开的修行态度,正是最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释仲皎

释仲皎,字如晦,居剡之明心院。于寺前为倚吟阁,又于剡山白塔结庐而居,自号闲闲庵。所交皆文士,王铚曾有诗相赠。事见《剡录》卷二、八。今录诗十九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