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王墓下作诗

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冈。
眷言怀君子,沉痛切中肠。
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
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
举声泣已沥,长叹不成章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悼念庐陵王刘义真(被政敌杀害)的作品,表达了他深切的悲痛和复杂的人生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情感层次:

1. 旅途与悼念(前八句)
诗人清晨从云阳出发,傍晚到达朱方(墓地所在),一路含着泪水眺望山冈。这里的"晓月""落日"不仅是时间描写,更暗示光明被黑暗吞噬的悲剧。他反复用"含凄""洒泪""沉痛"等词,像不断叠加的镜头,让读者感受到他越来越浓的悲伤。

2. 生死反思(中间十二句)
这部分充满哲学思考:虽然人已逝去,但精神永存;松柏长青反衬生命短暂。诗人用"解剑抚坟"的典故(春秋时季札挂剑悼亡友),表达来不及报恩的遗憾。最深刻的是"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他坦言自己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这种坦诚使悼亡诗有了更普遍的人生意义。

3. 崩溃式收尾(最后六句)
情绪在这里完全爆发:生命如此脆弱,死后虚名有何意义?最后两句尤为震撼——哭声已经嘶哑,连完整诗句都写不出来了。这种"写不下去"的结尾,反而比任何华丽词藻都更有力量,让读者直接感受到痛彻心扉的悲伤。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旅途框架承载情感发展,让读者跟着诗人一起走近墓地、走近悲伤
- 不回避矛盾心理(如对空名的质疑),使悼亡更真实深刻
- 结尾的"情感失控"打破传统诗歌的含蓄,产生强烈感染力

谢灵运通过个人悼亡,其实写出了所有人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正是它能穿越时空打动现代读者的原因。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