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春傍晚在官府宿舍的闲散场景,用简单画面传递出微妙的季节感和人情味。
前两句写环境:积雪还没完全融化,湿漉漉的枝条上挂着残雪,兰台(官府藏书处)的宿舍里,裹着被褥仍感到春寒料峭。这里用"封条"形容枝条被雪包裹,既形象又带着公文术语的俏皮;"襆被"是抱着被子蜷缩的生动姿态,让人立刻感受到早春特有的湿冷。
后两句写人物:斜阳透过窗棂时,值班的小吏们已经下班散去,只有斑鸠飞落到栏杆上咕咕叫。这里"吏散"与"斜日"形成有趣对照——公务员们准时下班,连夕阳都还没落山呢。最后斑鸠的出现,既填补了人走后的寂静,又用鸟的悠闲反衬出官舍特有的清闲氛围。
全诗妙在把平凡的公务员日常写出诗意:没有宏大叙事,只是捕捉雪融、下班、鸟落这些细微瞬间,却让人感受到冬春交替时特有的慵懒气息,以及古代机关单位那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就像现在用手机随手拍的机关大院短视频,几个镜头就拍出了体制内特有的岁月静好。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