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夜下雨的遗憾场景,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感伤情绪。
开篇直接点明这是中秋之夜,本该月圆人团圆,却偏偏下雨遮住了月亮。诗人握着笔陷入沉思,站在窗前叹息无法实现与亲友相聚的约定。这里"握管"指拿着毛笔,"临轩"就是站在窗前,都是很形象的动作描写。
中间四句用具体画面表达孤独:油灯下灯花徒然掉落(暗示无人剪灯花),期待的好聚会终究落空。接着用两个典故表达愁绪:像宋玉悲秋一样感到忧伤,像潘安(字安仁)一样发现鬓发斑白。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著名的多愁善感形象。
后四句更细致地描写环境:屋檐滴水声在愁人耳中格外清晰,星星在雨夜悄悄移动位置。直到天亮都不敢照镜子,因为怕看见自己斑白的胡子更添伤感。最后"自欺"二字很妙,说明诗人知道逃避现实也没用,但就是不愿面对。
全诗妙在把"中秋逢雨"这件小事写得百转千回:从期待落空的失望,到独坐听雨的孤寂,再到对镜伤老的感慨,层层递进。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明知道愁也没用,但还是忍不住惆怅"的真实心境,就像现代人遇到糟糕天气时那种莫名的低落感。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把这种人人都经历过却难以言说的情绪精准地表达出来了。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