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独处时的所见所感,画面感很强,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前两句写景:傍晚的风吹断了高大的松树(可能是夸张手法,形容风大),夕阳的余晖倒映在水中,把水面染成了红色。这里用"轻溶"形容阳光在水中的柔和感,像颜料慢慢化开一样,很有画面美。
后两句写人:诗人独自站在黄昏里,看似无所事事,却突然发现暮云中浮现出美丽的山影。这里的"忽"字用得巧妙,表现出一种意外的惊喜——原本平淡的黄昏,因为山的突然出现而变得有趣起来。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简单的景物(松、风、水、夕阳、山、云)就勾勒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2. 通过"独立"和"忽见"的对比,展现了独处时才能体会到的自然之美 3. 把日常的黄昏写得充满诗意,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画面,我们能感受到他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张嗣古
张嗣古,宜春(今属江西)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除秘书省正字,嘉泰元年(一二○一)迁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三年为起居舍人(以上《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四年,充贺金生辰副使。嘉定二年(一二○九),由知泉州任罢,六年,由知安庆府任罢(以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三四、七四之三三、七五之二)。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衡州,寻除湖南路转运判官(《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图经志》)。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