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岳寺应制

暂幸珠筵地,俱怜石濑清。泛流张翠幕,拂迥挂红旌。
雅曲龙调管,芳樽蚁泛觥。陪欢玉座晚,复得听金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家宴会的奢华场景,充满欢庆氛围。

开头两句写皇帝临时驾临宴会场地,大家都被清澈的溪流吸引。"珠筵"暗示宴会的高贵,"石濑清"则展现自然之美。

中间四句生动描写宴会布置和音乐美酒: - "泛流张翠幕":溪边搭起翠绿的帐幕 - "拂迥挂红旌":远处飘扬着红色旗帜 - "雅曲龙调管":优雅的乐曲由龙笛演奏 - "芳樽蚁泛觥":酒杯中泛着酒沫("蚁"形容酒面浮沫)

最后两句写诗人陪侍皇帝到深夜,还能听到美妙的钟声。"玉座"指皇帝宝座,"金声"可能是钟声或音乐余韵。

全诗通过视觉(翠幕、红旌)、听觉(雅曲、金声)、味觉(芳樽)的多重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宴会的盛大欢愉,同时暗含对皇权的尊崇。诗人用"暂幸""陪欢"等词,既表现荣宠,又保持臣子的恭敬姿态。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