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悲歌》表达了一个人对国家危亡、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和无力感,情感非常沉重。
开头"悲矣乎"(太悲伤了啊)重复两次,像一声声叹息,奠定了全诗悲痛的基调。诗人用"杞人忧天"的典故自嘲,说自己像那个担心天会塌的杞国人一样,但现在的天(指国家)是真的要塌了——权臣把持朝政,国家摇摇欲坠。
"外夷相侵民流离"直接描写外敌入侵、百姓逃难的惨状,"大厦将倾"把国家比作即将倒塌的高楼,却没人能挽救。这两句展现了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残酷现实。
最后诗人用两个历史典故表达决心:要像徐衍抱石投海一样以死明志,像箕子哀悼商朝灭亡时写《黍离》那样抒发亡国之痛。这既是对现实的绝望,也体现了不愿苟活的骨气。
全诗用直白的比喻和典故,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既痛斥时局,又表明心志,在悲愤中透着一股硬气。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刘应炎
刘应炎,字景晖,溧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官御史,因忤贾似道谪知景陵县,弃官归。事见《金陵诗徵》卷八、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一二《刘绾传》。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