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云台摩汉图赠马卧仙移镇汉中

汉家台阁齐云峙,廿八元勋列筵几。簪缨搢笏相后先,文采风流无彼此。

阳虚新息弟与兄,附凤攀龙均济美。名高南国推伏波,铜柱铭勋著交趾。

后来绳武谁象贤,隐泉卧仙今继起。出身便作第一人,中原尽识无双士。

当时直节著云州,大人侧目宵人靡。一朝移守香山城,海不扬波郊不垒。

兵民安堵如一家,远近闻风若归市。铃阁招宾仰白眉,棘门揖客来珠履。

分题授简续风骚,闭户著书先鲁史。宦情澹薄孝心真,去国瞻云频陟屺。

乞休三疏屡陈情,传入长安纸争贵。年来永废蓼莪篇,壮志犹存长剑倚。

摩汉台高瞰八荒,运海风生搏万里。帝心西顾在崤函,简书南下推廉李。

粤人欲借寇雍侯,岘首长思羊叔子。饥氓受赈感恩多,四野壶浆戴筐篚。

口碑留在路旁人,棠荫分阴遍桑梓。我本东林猿鹤群,笑傲烟霞聊复尔。

多君不厌野人狂,入林十载成知己。知己去兮天路长,山中人兮吾老矣。

他年棨戟许重临,云日溪山别还似。写将一幅摩汉图,云台回首丹青里。

行矣先生莫惮劳,千秋事业踪前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给好友马卧仙调任汉中时的赠别之作,用豪迈的笔调赞美了对方的才华、功绩和品德,同时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惜别之情。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追忆历史功勋(前8句)
用汉代云台二十八将的典故开篇,比喻马卧仙就像古代开国功臣一样杰出。提到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兄弟,暗示马卧仙继承了名门风范。"簪缨搢笏"描绘朝堂上文武百官的风采,"文采风流"则突出马卧仙的才华横溢。

2. 盛赞好友政绩("当时直节著云州"至"棠荫分阴遍桑梓")
这部分像纪录片一样记录了马卧仙的仕途轨迹:
- 在云州(今山西)任职时刚正不阿,让贪官畏惧
- 调任香山(可能指广东)后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 描写他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的文人雅趣
- 特别提到他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侍奉双亲,体现孝心
- 用"饥氓受赈""壶浆戴筐"等画面,展现他救灾济民的仁政

3. 抒发知己之情("我本东林猿鹤群"至"云日溪山别还似")
作者自比山林隐士,感谢马卧仙不嫌弃自己的狂放性格,十年相交成为知己。现在好友要远行,自己将留守山林,期待将来重逢。"山中人兮吾老矣"化用《楚辞》句式,流露淡淡伤感。

4. 赠图寄情作结(最后4句)
用"摩汉图"(描绘高耸入云楼台的画作)作为临别礼物,既呼应开篇的"云台"典故,又象征对友人前程的祝愿。最后两句像长辈叮嘱般温暖:放心去吧,你定能像前人那样建立不朽功业。

诗歌亮点
- 巧妙运用"马"姓历史名人(马援)来赞美对方
- 政绩描写具体生动,如"海不扬波""棘门揖客"等画面感十足
- 情感真挚,既有"千秋事业"的豪迈祝福,又有"吾老矣"的柔情
- "摩汉台"的意象贯穿首尾,象征崇高志向

全诗就像一份精心准备的离别礼物:既有对朋友才能的真心赞美,也有对他仕途的诚挚祝福,更饱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深厚情谊。虽然用典较多,但情感热烈直白,今日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友谊温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