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

古丘危磴接云梯,远目临高意自迷。
千里绿芜平野北,半边红日乱峰西。
台倾邺苑多残瓦,凤没漳河失故堤。
近塞春郊无胜事,跛{特寺換羊}风马满山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景象,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感慨。

前两句写登高望远:古老的丘陵上,陡峭的石阶仿佛通向云端,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眼前的景色让人感到迷茫。这里用"云梯"形容山路之高险,"意自迷"则暗示诗人内心的怅惘。

中间四句用强烈对比展现时空变迁:北面是千里平野绿草如茵,西边却是残阳如血洒在乱峰之间。曾经繁华的邺城园林只剩残砖碎瓦,漳河边的凤凰台也因河水改道而消失。这里"绿芜"与"红日"形成色彩碰撞,"台倾""凤没"用历史遗迹的消亡暗示王朝兴衰。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靠近边塞的春天郊野已无往日的盛景,只见跛足的牛羊和狂风中嘶鸣的战马遍布山溪。用"无胜事"直接点破荒凉,"跛羊风马"的意象更强化了这种破败感。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高空俯拍到特写残阳,从历史废墟拉回现实荒原,通过空间转换和时间交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盛衰无常的苍凉。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浸透着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叹息。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