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
他山入犹坦,迤逦峰峦起。
西岳独雄绝,登陟未半里。
奇峰堕我前,峭壁青冥倚。
其态乃万变,屡折愈俶诡。
或红如砂莹,或绿如绮靡。
或如鼎彝斑,或如樗蒲齿。
或如兽欲搏,或如翼斯企。
或矗如危榭,或截如平垒。
或陷如刳凿,或突如角犄。
或如海图坼,或如雁行比。
槎桠张巨吻,苍蔚秀悬藟。
环抱迷向背,窅映漏曦晷。
侧身仅得过,飞湍怒啮趾。
二十八潭悬,乱舞琼膏委。
镕银挂疋练,长虹饮涧底。
神龙掉其尾,震撼势未止。
轰若车百辆,雷吼何时已。
以兹蕴灵异,神瀵化为髓。
苍翠洞肌肤,融冶滴崖址。
千仞青芙蓉,一气混茫里。
层巅虽未到,壮观斯为美。
憩坐久惝恍,筇枝且徐理。
西岳独雄绝,登陟未半里。
奇峰堕我前,峭壁青冥倚。
其态乃万变,屡折愈俶诡。
或红如砂莹,或绿如绮靡。
或如鼎彝斑,或如樗蒲齿。
或如兽欲搏,或如翼斯企。
或矗如危榭,或截如平垒。
或陷如刳凿,或突如角犄。
或如海图坼,或如雁行比。
槎桠张巨吻,苍蔚秀悬藟。
环抱迷向背,窅映漏曦晷。
侧身仅得过,飞湍怒啮趾。
二十八潭悬,乱舞琼膏委。
镕银挂疋练,长虹饮涧底。
神龙掉其尾,震撼势未止。
轰若车百辆,雷吼何时已。
以兹蕴灵异,神瀵化为髓。
苍翠洞肌肤,融冶滴崖址。
千仞青芙蓉,一气混茫里。
层巅虽未到,壮观斯为美。
憩坐久惝恍,筇枝且徐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攀登西岳华山时的震撼体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华山的险峻奇绝和自然造化之神奇。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初见山势(开头到"屡折愈俶诡")
诗人用对比手法,先说其他山平缓好走,而华山刚爬半里就看见奇峰如巨人般突然"砸"在面前,陡峭的岩壁几乎贴着青天。这里的"堕"字用得极妙,让人感觉不是人在爬山,而是山峰主动扑向登山者。
2. 千姿百态的奇景("或红如砂莹"到"窅映漏曦晷")
连用12个"或如"的排比句,像放电影般展示华山岩石的万千形态:有的像红宝石闪亮,有的像翡翠绸缎;有的像青铜器锈斑,有的像赌具骰子;有的像猛兽扑食,有的像展翅大鹏;有的像摇摇欲坠的楼阁,有的像被刀削平的城墙...这些比喻既贴切又新奇,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
3. 惊心动魄的险境("侧身仅得过"到结尾)
描写亲历的险境:窄得侧身才能过的山路,脚下是怒吼的激流。二十八道瀑布像银链坠入深潭,又像白虹饮水,水声如百辆战车轰鸣。诗人感叹这山水藏着天地灵气,连水雾都带着仙气("神瀵化为髓"),青翠的山色仿佛能渗入肌肤。虽然还没登顶,但眼前的壮观已让人陶醉到恍惚,需要拄着竹杖慢慢平复心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活化的比喻让险峻山水变得可感可触(如把瀑布比作"熔银挂白布")
- 通过身体感受(水雾沾衣、脚边激流)让读者身临其境
- 在惊叹自然伟力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登山体验的享受
- 长短句交错使用,节奏如心跳般时急时缓,呼应着登山时的紧张与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