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竹杖
君不见潇湘烟雨林,上有湘妃双泪痕。苍梧山高湘水深,风波万古愁人心。
又不见嶰谷雌雄管,伶伦吹之宫徵乱。洞庭帝乐久不陈,月冷江空谁是伴。
岂若君生沧海西,托根石上不蟠泥。下临千仞鼋鼍窟,上有五色凤凰栖。
良工一见嗟奇绝,裁成剥尽青虬血。影将明月成三人,瘦比苍藤还九节。
手中随处任提携,江南江北疾如飞。比日与君为倚仗,宁愁世路有岖崎。
丝都观里看花客,相伴朝天游紫陌。前身原是葛陂龙,变化时防风雨黑。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根桃竹手杖为线索,通过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手杖的非凡来历与精神品格。
开篇用湘妃竹的典故做对比:潇湘竹林虽有凄美传说(舜帝妃子泪染斑竹),但终究是愁苦的象征;而眼前这根来自沧海之西的桃竹,生长在险峻石壁上,被凤凰栖息过,天生就带着祥瑞气质。这里通过对比,突出桃竹的高贵出身。
中间部分描写手杖的制作过程:工匠惊叹它的奇特,精心打磨后,青竹纹路如龙血般鲜艳。诗人将它拟人化——月光下竹影相伴像李白"对影成三人"的意境,瘦劲的竹节则展现出坚韧风骨。
最后赋予手杖人格化的力量:它不仅是翻山越岭的实用工具,更是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撑。结尾用"葛陂龙"的典故(传说中仙人骑竹杖化龙),暗示这根平凡手杖蕴含着化龙飞天的潜能,提醒主人要珍视它的灵性。
全诗妙在"以小见大":通过一根手杖,串联起神话传说、自然奇观和人生感悟。诗人把实用器物写成有故事、有灵魂的伙伴,既赞美了桃竹的天然美质,也寄托了自己对精神伴侣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提醒我们平凡事物中可能藏着非凡本质,就像这根随时可能"化龙"的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