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崇义应童子科长歌(用杜牧之《冬日示侄》韵)

通经应童科,诗书尤所长。
生儿有如此,族党真有光。
五车举舌端,观者绕回廊。
崭然露头角,志气何坚刚。
七岁古所难,一目书五行。
毋乃天帝孙,为织云锦裳。
自觉我形秽,明珠在我傍。
麟经究终始,猿臂射艺场。
覆诵公堂上,时维十月阳。
同僚发嗟叹,喜子同举觞。
我非韩昌黎,坠绪寻茫茫。
犹拟作一序,如送童子张。
读书宜闭门,不迎亦不将。
六经漱芳润,闇然名日彰。
上书愿鬻汉,负鼎期干汤。
幼学欲壮行,少年非所当。
细字缀语言,漏声夜未央。
短檠提案前,帘幕风露堂。
博洽精经史,纵横骛皇王。
逢源欲深造,不息思自强。
上必希贤圣,下期为隽良。
时乎时不再,夜气毋牿亡。
缅想唐宗室,姓名今馨香。
长吉非凡流,劲词摩穹苍。
锦囊搜佳句,诗体轹齐梁。
长源有仙骨,頫笑馀子忙。
鸣珂乃言志,宁忍驹服箱。
卓哉二君子,驰声翰墨场。
愿子勉未至,多歧戒亡羊。
举动思古人,远到胡可量。
召见金銮殿,承恩七宝床。
假直秘书阁,遍览万卷藏。
此是君家事,射策宜为郎。
万人吾往矣,所向俱披猖。
蝜蝂戒缘高,失手千丈强。
散仙戒追陪,埃𡏖惊劻勷。
顾我理一同,强颜补千疮。
催科政何拙,劝民务农桑。
戴星廑出入,艰险身备尝。
未寻三径盟,徒积九回肠。
为米耻折腰,卜居筑林塘。
我赋归去来,观子鹏路翔。
更尽一杯酒,富贵无相忘(清冯兰森同治《上高县志》卷一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给一个叫李崇义的神童的赞美诗,用长辈的口吻表达了对少年才子的欣赏和期许。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神童形象塑造(开头到"猿臂射艺场")
诗人用夸张手法描写这个孩子:7岁就能一目五行地读书,像天孙织云锦般天赋异禀。舌头一动就能引经据典("五车举舌端"),围观的人都挤满回廊。这里用"明珠在我傍"的比喻,说孩子在身边让自己都感到惭愧。

2. 考试场景描写("覆诵公堂上"到"如送童子张")
十月考场上,孩子流畅背诵经典,同僚们都赞叹不已,大家高兴地一起喝酒庆祝。诗人谦虚地说自己不像韩愈那样能写文章,但还是想仿效古人写篇序文来记录这件事。

3. 治学之道教导("读书宜闭门"到"夜气毋牿亡")
这部分像长辈的谆谆教导:读书要静心,像用六经漱口般吸收精华。引用"鬻汉""干汤"的典故(汉代终军、商代伊尹的故事),说少年人要立大志,珍惜时光("时乎时不再"),保持清晨般纯净的学习状态。

4. 历史榜样激励("缅想唐宗室"到"宁忍驹服箱")
举唐代李贺(长吉)、李泌(长源)两位神童为例:一个写出惊天诗句,一个看不上俗世忙碌。用"鸣珂"(玉饰马铃)比喻他们高洁的志向,不甘心像小马驹那样被束缚在车箱里。

5. 深情寄语未来("卓哉二君子"到最后)
最后回归长辈身份:提醒孩子"多歧亡羊"(岔路多易迷途),要学习古人。想象他将来被皇帝召见、博览群书的光明前景,但也要戒骄戒躁(用"蝜蝂"小虫背重物摔死的典故)。结尾处诗人自嘲为官不顺,反而羡慕孩子如大鹏展翅,半开玩笑说"富贵了别忘了我"。

诗歌亮点
- 把神童比作"云锦裳""明珠"等珍贵事物,形象生动
- 既有"案前短檠(灯架)""夜未央"的苦读画面,又有"金銮殿""七宝床"的辉煌想象
- 巧妙用典却不晦涩,如"多歧亡羊"的寓言通俗易懂
- 长辈的骄傲、勉励、担忧等复杂情感自然流露

全诗像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既有对天才的惊叹,更有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江湘

宋筠州新昌人。博学能文,练达治体。理宗嘉熙初知上高县,始至,即上请蠲积逋至六万余缗,民困因以得解。四年春水荒,发仓平粜,修堰以广灌溉,颇多善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