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人智慧的永恒价值,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真理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关键是要用心体会。
前四句说:真正的智慧就像个无限大的容器(圆融无际),包含世间万物(万象森然)。古代圣贤的思想精华(百圣渊源)一直存在,经典著作(六经)就像永不枯竭的甘泉。这里用"甘泉"比喻经典的智慧永远鲜活。
后四句转向学习方法:人要用心领悟(心上知涵),古人智慧就在书本里并不遥远。只要找到那个根本道理(太极,即宇宙本源),就会发现伏羲(包牺,传说中创造八卦的始祖)时代的真理和今天没有区别。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甘泉"比喻经典的永恒价值
2. 强调学习要用心体会而非死记硬背
3. 提出古今智慧相通的观点,伏羲时代的思想至今适用
本质上是在说: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后人只需要用心去发现和继承这些智慧。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