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寺(原注:在温州永清门外。)

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温州江心寺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悠远的意境展现了寺庙与自然、人文的和谐交融。

首联"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用神话般的笔法开篇,说这座寺庙仿佛从龙宫借来,已矗立五百年,与城市、乡村的景色融为一体。"借龙宫"的想象既点出寺庙临水而建的特点,又赋予其神秘色彩。

颔联"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继续用夸张手法:茂密的树林仿佛突然从江心涌出,而寺中双塔曾经支撑着半边天空。这两句突显了寺庙建筑的雄伟和地理位置的独特。

颈联转入细腻描写:"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云雾缭绕的石头仿佛沾湿了游客的衣袖,寺庙的钟声与月光一起洒落在渔船上。这里用触觉、听觉、视觉的融合,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

尾联"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略带感慨:僧袍不怕涨潮时漫入寺门的水,但十年来不知还有谁在此讲经说法。最后一句隐约透露出对寺庙盛况不再的淡淡惋惜。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静止的寺庙写得充满动感:从龙宫"借来"的寺庙、"涌出"的丛林、"擎天"的双塔、"笼袖"的云雾、"和月"的钟声,这些动词让整座寺庙活了起来。诗人通过时空的交错(五百年历史与当下景象)、虚实的结合(神话想象与真实景物)、动静的相衬,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立体的江心寺画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