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破败老屋的凄凉景象,通过生动的细节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嘲。
开头两句“老屋共栖迟,穷年吊影悲”直接点题:老屋破旧,诗人独自居住,整年与自己的影子相伴,充满悲凉。这里的“吊影”形象地表现出孤独感,就像一个人只能对着影子说话。
接下来两句“宵床牛误鬬,书壁鼠无仪”用幽默又心酸的细节写老屋的破败:夜里躺在床上,听到牛在屋外打架的动静(仿佛牛都能闯进来);墙上老鼠乱窜,毫无礼仪(连老鼠都不把这破屋当回事)。这种夸张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老屋的荒芜和诗人的无奈。
“窗北那成隐,家东益自嗤”进一步写诗人的处境:本想隐居,但窗户朝北(阴暗寒冷),根本不适合隐居;屋子东边更是破败,自己看了都觉得可笑。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抱怨,也有一种苦中作乐的自嘲。
最后两句“因声谢巢燕,京洛足华榱”突然转向燕子:诗人对屋檐下的燕子说,别在这儿搭窝了,京城(“京洛”)有的是华丽的屋檐(“华榱”),快去那儿过好日子吧!表面是调侃燕子,实则暗含对自己落魄境遇的感慨——连燕子都嫌这屋子太寒酸,而自己却无处可去。
全诗的精髓:通过老屋的破败、动物的“嫌弃”和诗人的自嘲,展现了一个落魄文人孤独潦倒的生活。诗人没有直接哭穷,而是用幽默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他背后的辛酸,这种“苦中作乐”的写法反而更打动人。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