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以食贫困藜藿为诗以勉之
吾世本寒贱,吾身守贫约。
家徒立四壁,无田负城郭。
终岁服一衣,无装贮囊橐。
吾虽得一官,官微月俸薄。
况属岁凶荒,饥民填沟壑。
吾幸有寸禄,不至苦陨获。
随分且饱煖,不然亦流落。
尔等勤初学,旡耻衣食恶。
仁义足饱饫,道德堪咀嚼。
二者肥尔躯,不同乳与酪。
尔无嫌粗粝,尔勿厌藜藿。
富贵自努力,青云路非邈。
家徒立四壁,无田负城郭。
终岁服一衣,无装贮囊橐。
吾虽得一官,官微月俸薄。
况属岁凶荒,饥民填沟壑。
吾幸有寸禄,不至苦陨获。
随分且饱煖,不然亦流落。
尔等勤初学,旡耻衣食恶。
仁义足饱饫,道德堪咀嚼。
二者肥尔躯,不同乳与酪。
尔无嫌粗粝,尔勿厌藜藿。
富贵自努力,青云路非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清贫父亲写给三个孩子的家训,用朴实的生活场景传递深刻的人生道理。
全诗分三部分: 1. 父亲的自述:开篇用"家徒四壁""终岁一衣"等画面感极强的描述,展现清贫现状。特别提到虽然做着小官,但俸禄微薄,在灾荒年间看到百姓饿死沟壑时,反而庆幸自己至少能温饱。这种对比凸显了知足常乐的心态。
2. 对孩子的教导:用"吃饭"打比方,说精神食粮比物质更重要。把"仁义"比作营养大餐,"道德"比作耐嚼的美食,说这些精神财富比牛奶奶酪更能滋养人。用"别嫌饭菜糙,别厌野菜苦"这样生活化的比喻,教孩子安贫乐道。
3. 激励与期许:最后用"富贵需要自己争取,但青云路并不遥远"作结,既强调奋斗的重要性,又给孩子希望。把抽象的人生追求比作看得见的"青云路",特别形象。
全诗亮点在于: - 用"粗粮野菜"对应"仁义道德",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 通过灾年见闻的对比,自然引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 没有空洞说教,而是用"一衣穿全年""无物可装袋"等生活细节引发共鸣 - 结尾的激励既有现实性(要努力),又保持理想性(路不远)
这位父亲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在碗里的饭菜,而在心中的道德;处境艰难时,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