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重游惠山一处古迹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提到的"小洞"是唐代诗人张祜曾经题诗的地方,如今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前四句写景:当年竹林深处的幽静山洞,因为张祜的题诗而闻名。如今山色依旧美丽,像一幅虚掩的帷幕;但再也听不到泉水声伴着暮色中的琴音了。这里用"虚幌"比喻山色朦胧美,用"不复"表达物是人非的怅惘。
后四句抒情: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里的亭台楼阁依然完好,仿佛在召唤着游人前来欣赏。诗人站在长满莎草的台阶上,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与当年张祜在此题诗时的情景何其相似。最后一句"依旧疏钟出远林"特别有意境,那悠远的钟声穿越时空,将古今连接在一起。
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前辈诗人的追慕之情,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恒久不变的赞叹。语言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幽静的山林之中,感受着历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