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法界楼记梦 其一

法界楼前雨乍昏,半宵忽复见惊魂。
梦中不畏波涛险,飞尽江关到海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惊梦的奇幻经历,充满超现实的浪漫色彩。

前两句写实景:法界楼前突然下起大雨,天色昏暗,半夜里诗人突然从梦中惊醒("惊魂"指受惊的状态)。这里用"雨乍昏"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后面的梦境做铺垫。

后两句转入梦境:诗人在梦里化身不畏风浪的勇者,乘风破浪飞越千里江关,直达入海口。这里的"飞尽"二字特别传神,把梦中无视物理规律的自由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壮游,在梦中轻松达成。

全诗最妙处在于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对比:现实中是压抑的雨夜和受惊的状态,梦里却充满冒险的豪情。这种反差让人感受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强大——肉体被风雨困住时,心灵却能穿越险阻,直抵远方。这种突破现实束缚的渴望,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