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城乡生活对比,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农村清明景象:村村户户用榆木生火(古代寒食节禁火后重新取火的习俗),青烟袅袅升起。人们扫墓归来,已是清明后的第四天(寒食节共三天,第四天指清明当天)。这里通过"碧烟新"的视觉描写和"拜埽(扫墓)"的习俗,传递出节日特有的生活气息。
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城里看家的多是白发老人,而外出游春的总是年轻人。这种对比既真实反映了古代城乡人口结构(青年多外出谋生),也暗含人生阶段的隐喻——老年人守家,年轻人闯荡。一个"总"字点明这是普遍现象,让人联想到古今不变的代际差异。
全诗妙在不说破的留白:扫墓的庄重与游春的欢快形成情感张力,白发与少年的色彩对比强化了视觉冲击,让读者自然体会到清明既是祭奠先人的日子,也是万物新生的时节。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捕捉到了传统节日中生活最本真的模样。